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山 > 辽宁 > 步云山 > > 道教圣地齐云山

道教圣地齐云山

http://www.kmguol.com    2015-10-24 02:53     昆明国旅     字体:

  2009年3月29日,我们乘坐早班车离开瓷都,沿屯景公路经两个多小时的行车,进入安徽省黄山市境地,来到位于休宁县西约15公里处齐云山前的齐云山镇,开始了安徽境内的第一个胜景~齐云山游。
  齐云山镇位于齐云山白岳峰前方而得名为岩前。1988年改“岩前”为“岩前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为适应发展齐云山旅游事业需要,树立齐云山旅游品牌,故改“岩前区”为“齐云山镇”。
  齐云山与齐云山镇仅一河之隔,中有登封桥相连,这可是古时登山的必经之桥,它横跨横江之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原名桥东桥,桥成适古调广东任按察副使,县民感其德,祝古步步登高,故称“登封桥”。该桥亦此成为吉祥之桥,当地俗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吉祥之语未必成真,但漫步桥上,吸收着道教圣地飘来的仙气,心情倒是格外舒畅。
  细观此桥,该桥全为青石砌成,10墩9孔拱桥结构,桥墩船型,全长148米(其中两端引桥各长18米),宽8米,高12米,桥两侧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桥上昔有亭、庙,现已不存。原桥两端各有石牌坊,现仅存桥南二柱冲天式石坊一座,上书“登封桥”三个大字。清代乾隆年间,徽州府在桥北端立有保护登封桥的禁碑一块,全文是:“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别小瞧这座桥,该桥始建迄今已有420余年历史,虽经数百年风雨,如今依然“跨川如虹,卧波如龙”,气势雄伟,为安徽古代桥梁中较为壮观的一座。它既是齐云山的点缀,也为齐云山旺盛的香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站立登封桥头,放眼处只见嵯峨丹山屏开如嶂,横江碧水萦绕为带,灿若红霞之山飘浮于云烟江水之上,宛如一位紫衣赭衫的道长早已在此恭候游人香客多时,这便是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的齐云山。
  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齐云山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皖南三大名山。又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因而远近闻名。明代首辅商辂曾用七律《云岩》诗讴歌齐云之美:“齐云形胜大江东,维石岩岩接太空;门对香炉峰争立,路穿石户洞旁通;雨余烟岛含晴碧,日旭林霞散晓红;万壑千峰游未尽,不堪归兴夕阳中”。
  齐云山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平方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共分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三个景区。区内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处,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古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天下名山,道占也多。大抵是因为出家之人,胸次寥廓,偏喜山林疏朗之气,便择山光水色之绝佳处筑观修庙,如破题之一笔,点破了原本幽静平常的山川。较之释家的清规戒律,道家从骨子更为飞扬轻灵,为此,道士们选择的山川大多更加灵幻奇秀,恍若仙山,“中国四大道教胜地”之一的齐云山就是这样一处“天开神秀”之所。
  齐云山的“甲江南”之说,也是言之凿凿的定案。乾隆皇上七下江南,何等美景不曾尽收眼底?然而来到秀甲天下的齐云山,他仍如曹子建初遇洛神,惊之叹之,恍之惚之,为幽幻绮丽的山水所折腰,御笔亲书留下一副对联,赞曰:“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为齐云山倾倒的又何止乾隆一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用了七天时间遍游白岳,并在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在徐霞客的一生中,重游过的名山不过四座,齐云山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除此,名传四海的齐云山还吸引了宋相海瑞、理学家朱熹、药物学家李时珍、哲学家王阳明、以及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等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寄情峰岩,赋诗题词,树碑为记,成为后世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之唐宋元明以来,道教在齐云山的香火旺盛,更使得齐云山跻身全国道教名列,以致被称为“江南小武当”。
  齐云山虽为皖南三大名山之一,却远远没有黄山那么高大,也没有九华山人气那么旺盛。此山属低山山岳,最高海拔仅有585米。虽有缆车上山,却不能得到步行登山的乐趣。故而,我们弃缆徒步而游。
  跨过登封桥,穿越弯弯曲曲的小巷,循着一步一步的石头台阶往上走。过步云亭、登高亭、凌风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至望仙亭。由于黄山之名太巨,游黄山者众,而登齐云者鲜,一路上行人甚少。山脚下已是雾气很浓。山道两边草木上的露珠盈盈欲滴,不时有露珠从夹道的树枝上滴落到山路的条石上。走在幽静的山麓中,没有了以往在其他名山中游人喧杂的声音,倒是一种享受,风景是要细细品位的,或许只有在这种境地才能真正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与人文景观的壮观。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休息,在九里登山道上,建有十三座亭阁,号称“九里十三亭”。它们依次为: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亭亭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如今,这些亭子因年久大都塌圮。近年来重修了步云亭、登高亭、凌风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望仙亭六亭。
  步云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第二亭。此亭于1985年重建,为苏式园林四角单层式,水泥钢筋仿古结构.亭高6米,占地面积43平方米。亭内朱漆彩绘图案,有“双龙戏珠”、“松鹤延年”、“太极八卦图”等。
  登高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的第四亭。1986年重建,苏派园林六角单层式,水泥简瓦盖顶,飞檐翘角。亭高5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造型古朴,环境优美。该亭旧时署名“松林亭”。 相传远在齐云山香火鼎盛时期,登高亭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行人坐于亭中,闻松脂味香,听松涛迭起,顿消登山之劳。此亭深得众人喜爱。山下岩脚村有个叫汪耀宗的财主。为做木材生意,起了歹心,胁迫几个帮工要砍登高亭那片松林。一个早上便放倒了两棵合抱粗的大松树。这下轰动了山上山下,岩脚村的百姓、齐云山的道士、朝拜的香客、踏青的游人都闻讯赶来,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汪耀宗,纷纷指责他的强盗行为。他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便假惺惺地认了个错,企图溜之大吉。没想到大家早看破他的金蝉脱壳之计,当场议出惩罚条款,要他“砍树两棵,补栽二百,出银百两,修缮亭阁”。嗜钱如命的汪耀宗一听,便躺在地上耍泼皮,干嚎着:“要命有一条,要罚办不到……”正当他耍无赖之时,恰被上齐云山进香的县太爷碰着,闻知此事,不由大怒,喝令随行人员捆起汪耀宗,并当众宣布:“栽树修亭,不得有误!”汪耀宗斗不过官府,只得都认了。从此,登高亭修葺一新,青松翠竹,万木峥嵘。为了告示后人保护好林木,人们将登高亭改名为“松林亭”。该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时,又改为原名,在亭额上写有“登高亭”三字。
  凌风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的第六亭,四角双层式徽派园林建筑。
  松月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的第八亭,1986年9月重建。亭为四角双层苏派园林建筑,水泥仿古结构。亭高约7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油漆彩饰,绘有“嫦娥奔月”、“齐云山水”顶画和壁画,古朴清雅。门额书“松月亭”三字。亭东门有楹联曰:“齐云可揽天边月;白岳常生壑畔松”亭西门楹联为:“松间明月烛青天;身外浮云润紫霄”。立亭中向北望,登封石桥跨越横江两岸,气势雄伟。
  海天一望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的第九亭,为八角单层徽派园林建筑,砖木结构。
  要寻仙风道家,需入齐云福山。过登封桥后,停停走走间很快就过了九里十三亭,到达望仙亭。感觉之中,此程并没有九里之遥,何称九里十三亭?细细想来,这九里山路似乎还别有深意,在道家看来,“九”为单数之至也,八卦中阳爻用九,九为太阳,也就是“大”阳,代表着生命和光明,是修道之人眼中最为圆满的数字。揣度古人修筑这崎岖的九里山路,不知是否有历经艰辛终至圆满的用意所在。
  望仙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的最后一亭,1987年重建。亭为四角二层楼阁徽派园林建筑,水泥钢筋仿古结构,高9.6米,底层面积54平方米,楼层面积46平方米,前后设半圆形大门。该亭丹漆彩绘,雕梁画栋,华丽典雅。居高临下,远观山色,景趣尤佳。
  由于该亭位于齐云山望仙峰与中和峰之间,两峰夹峙,形成关隘,故此亭成为齐云山的山门,也是景区的大门。亭内左右两侧分别设为售票处和小卖部。”亭内竖有《齐云山谣碑》一方,碑高257厘米,宽89厘米,厚18厘米。用黟县青石琢磨而成。1594年休宁人程时言撰写,楷书,字径5厘米,全文270字。谣曰:“齐云镇南天,众星共北极。道途人肩摩,方国梯航继。云何胥乞灵,底或贻伊戾。圣德天聪明,毫芒靡僭替。黍稷闻非馨,至诚惟罕契。多福不知求,悔萌迷早计。亲弛而弗亲,祭非其所祭。一陌云几何,百为徼神惠。试即而家佣,若直宁能济。异类抵罔歆,矫诬徒读制。氓庶职斯愆,哲人胡寡慧。蜉蝣诧名区,垄断成实际。闪赫电若雷,毙昏虻与蚋。暮夜门不开,秋风户畴闭。无恤明咨夷,无严幽阶历。福地岂爱河,帝心恒不蔽。戒慎无射思,把祥有根蒂。甲午万历年,余七旬八岁。积虑对辰阍,长怀追盛世。爱附此贞氓,以俟诸来裔。系曰:繄我世人,当务本色。人样模糊,世途歌侧。彝道沦落,周行留塞。神无党偏,式是正直。百尔君子,居思其职。惟德动天,福极攸植。右山谣。明万历廿二载天贩日,邑人程时言元中著。”
  望仙亭原名“冷水亭”,易名之由出于一则神话故事:很早以前,齐云山洞天福地静乐宫的灵乙道人,受八仙之一铁拐李点化,在此处飞升成仙。道徒市根祖心术不正,见利忘义,修行未果,却也欲成神仙,结果被李仙、师父遗弃世间。道徒站在冷水亭旁,望着渐入云端的师父,迟迟不肯离去,其时,悔之晚矣!从此,市根祖天天立于升仙台上,望云兴叹。岁月久了,他的身躯变成了一块立石。冷水亭便落了个“望仙亭”的称号。
  望仙亭处实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相传张三丰在明万历年间来到此处,纵目远眺,见山下河流界破阴阳,更有村舍点活鱼眼,竟然天生是一幅道气充盈的阴阳双鱼图。齐云山的佛教历史其实要早于道教,此处的道教也一直不成气候,直到张三丰一眼看破天机,齐云山道教才终于开始兴盛起来。山中岁月、世上千年,物换星移几度秋,齐云山竟从沙门净土成为道教福山,此中的机缘,实乃冥冥中自有天意。如今,望仙台上人去楼空,昔日的张三丰早已遁入烟尘之中,唯有天生一幅太极图年年如旧……
  穿过望仙亭,便见山峦之间云雾缭绕,白茫茫似翻江倒海,有道是“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但见座座山峰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人行其间,犹如脚踏浮云,飘飘欲仙。果真是:
  齐云仙境不为虚,云雾升腾时有无;
  信步入得山中来,谁说神仙不是吾。
  沿游道前行,但见一涧,人称桃花涧。涧上横跨一桥,名梦真桥。此桥长约18米,宽约3米,石筑栏杆。石栏上有“梦真桥”三字题刻,高54厘米,宽120厘米,为明朝崇祯年间湖广巡抚,徽州人黄树所书。
  梦真桥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相传,明嘉靖年间杭州绅士谭仁义,背患痈疽,久治不愈,危在旦夕,遂上齐云山求神。至桃花涧旁小憩,不觉入睡,梦见一真人(道士)取涧底灵芝为其治痈。醒后觉背部清凉舒爽,次日痈疽消肿退热,第三天就蜕下一个鳌壳似的干痂来。谭康复后解囊捐助纹银1850两,造了这座桥,并取名为“梦真桥”,寓梦受真人恩德或梦中犹记真人恩德之意。又一说,谭仁义为杭州绸庄老板,他在痈疽不治,危在旦夕之际,于昏睡中见一长髯老道飘然而至,用手指向西方道:“谭绅士,华佗正在白岳仙山,快去快去,命可救矣!”谭醒来转告家人,皆大欢喜,即刻备马抬轿,直奔白岳。谭老扳过了望仙亭,正遇见华佗在桃花涧采撷草药。谭说明来意,华佗当场用麻沸散给他做了外科手术,并从涧底采来一株金银仙芝涤清捣烂敷上创口。时过三日,痈祛体复,谭老板阖家欢喜,感激不尽。为感谢老道梦中指引和华佗神医救命之恩,谭仁义便捐银造了这座桥。谭忆起梦中之事,真真切切,成了现实,他逢人便说:“梦境本虚无,白岳显灵真,玄帝难益寿,华伦妙回春。”故取名“梦真桥”。
  跨过梦真桥前行,见路边岩石上刻有“永乐古道”四字,看来,脚下之路修于明永乐年间了。很快我们便进入了齐云山的洞天福地。经过一片古时的建筑遗址后便是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龚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最难让人忘怀的是寿字岩,此岩雕刻一巨大“寿”字,为齐云山最大崖刻,字高九尺九寸,阔六尺六寸。其字笔法遒劲,字体浑圆饱满。
  此有俗语称“寿字岩下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寿字岩上摸一摸,活到一百多”的说法。故而不少游客掂起脚尖或跳将起来去抚摸金黄色的“寿”字,以祈求健康长寿。不知当初镌刻此字的人是为了表达什么?道教讲究养生,我想这个“寿”字大概表达了道士们长生不老的向往吧?曹操曾有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生死轮回,自然规律,谁人能够躲得过。看来,人生的精彩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活着的意义。不过,道士们应该算作那个时代为数不多进行生命哲学思考的人,或许他们也害怕孤单,于是把字和经文刻在石头和峭壁上以告示我们这些后人,他们曾经在这儿生活过。也许是这正一派的道士们为什么可以娶妻生子的原因吧,有多少人的生命可以承受完全的孤独和寂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或深或浅罢了。但据导游说,这个寿字不是出自道士,而是出自慈禧之手,不知真假如何。
  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此为白岳碑林。记得其中二诗颇佳:一为陈起龙《谒齐云》:“十里迢迢得大观,天门一望入云端。幽溪鹤唳秋风晚,绝巘猿啼夜色寒。仙梵云间惊犬吠,药炉潭底试龙幡。倒垂星斗尘氛远,海上空劳说大丹。”二为明万历春三月新安太守崔孔昕《再访齐云岩》:“西入天门步上台,茫茫石径倚云开。遨游浪迹归何处,跨鹤扬州今又来。”
  出一天门,回头一看,一天门竟是一巨大的丹霞地貌山体自然形成的石洞,竟活脱活现酷似巨大象鼻,故称“象鼻岩”。象鼻岩据说是真武大帝为开辟山道,在岩石上一脚踹出的洞口,而那块被踹飞的石头掉落黄山成了飞来石。远和象鼻岩相峙而立一峰形似寿龟,名青狮峰,按道教说法,真仙洞府三面还岩,坐阴朝阳,地处山间天府,面向开阔人间,两边狮象把门,阴阳和合,是为风水宝地。三面岩间是道佛相杂各类洞府和琳琅满目的石刻摩崖,中间天井平台上画一八卦,旁边低洼处有一池,名曰碧莲,池水清碧。池前三株高大笔直的树木,好似三根高香。纵观四周,好一派道家圣地之气。
  峰回路转,过一天门之后,便是豁然开朗的真仙洞府。抬头遥望,凌空而立的赤色丹崖之上洞洞相连,大小错落,它们依次是八仙洞、圆通岩、雨君洞、罗汉洞、文昌洞、碧霞洞等,洞内各自供奉着各路神仙。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岩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世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碧霞洞供奉保佑家中妇孺的泰山娘娘……每位道家神仙都各司其职,各占一方。道教的教义,有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烙印,各方神灵井井有条地掌管着自己份内的事务,俨然是在垂范一个理想的社会。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秉承其精神的道士们很少在山上大兴土木,而是将神像供奉于天然形成的丹崖洞穴之中,辅之以简单的香案和祭器,唯有在供奉真武大帝的真仙洞前才设立一道门坊。门坊上书“众妙之门”四字,笔意飘逸出尘,其中的“妙”写做“玅”,《道德经》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道家一般都将“妙”写做“玅”。从这个“玅”字可以看出,道家自老子始就将一个简而又简的“玄”字做为道家门径之所在。这种微言大义的方式,为道家在传承和理解上设置了无形的障碍。然而,后来者的领悟力和人生见解不尽相同,灵性高远的得其精髓,逍遥宇内,甚至“治大国如烹小鲜”;悟性中等的颐养真元,得以烹丹延年;等而下之的则流入了装神弄鬼、画符捉妖的套路。道家对待语言的这种态度,一方面使它的学说中包含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思维因素,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因素一直停留在朴素认知水平而无法上升到辩证逻辑的高度。行入洞中,真武大帝的两侧站立着十八罗汉,这正是齐云山千年以来佛道二教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
  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过真仙洞府前行是二天门。两岩夹峙,中空一线如巷,凿石砌阶以登。明嘉靖年间于两岩夹峙之下段建天梯石坊(遗址尚存)。门为双层砖木结构,坊门半圆形。古藤蔓络其上,显得幽深雅朴。登天梯石阶,穿二天门前行,即达三天门,此处为进入月华街之咽喉。
  出三天门有一平台,名凌虚台。自凌虚台远眺,玉屏峰在其后,香炉峰峙其前,月华街如一眉新月,描画在齐云山腰。山岚起时,松涛阵阵、竹林滴露,玄天太素宫、三清殿、青羊宫等道教宫阙和梅轩、兰谷十二道房尽入烟霞,恍惚间有钟鼓经声阵阵自风中传来,“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街在云天浩荡之中宛如天上人间。
  自佛教逐渐搬离齐云山后,此山就一直以道家独有的方外姿态隐没在徽州山水间。林木扶疏、岫岩峥嵘,起起落落的白云如同潮起潮落的大海,隔断了来自红尘彼岸的消息。时光荏苒,一转眼就到了明嘉靖年间,年过三旬尚未有后的明世宗命道士在白岳为他建醮求子,结果应验,喜得龙子。一夜之间,这座道家仙山成为挽救大明国运的福祚之地,龙心大悦的嘉靖皇帝将白岳赐名“齐云山”,四海之内仰而宗之,山上楼阁道观次第而起,远远望去好一派玉宇宫阙,齐云山的声名也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月华街上至今犹存的天官府和玄天太素宫便是当年嘉靖帝所敕建。
  月华街是建在齐云山腰的一座道教村落,街上是道士与居民杂居之所,以道士居多,同时又是香客、游人的食宿之地。整个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街市布局呈月芽形,一条主街,两边徽派建筑。估摸着有几十户人家,两边房子的构造并不相同,随地势起伏而忽高忽低。如此一来,虽建筑高低基本一样,但层次却很丰富,丝毫不给人单调的感觉。街上的居民应该都是道士们的后人,丝毫看不出他们比我们多一点仙风道骨。
  俗语言:“焚香要去太素宫,问道须到月华街。”月华街是本山道教的活动中心,也是道士与山民聚居之所。和人们印象中恪守清规戒律的全真派道士不同,齐云山的道士属于正一派, 被称为“火居道士”,只要求修心,可以不住宫观,也可娶妻生子,甚至连妻室儿女也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若是吃了荤食,用草纸擦擦嘴以示惩戒,甚是天真可爱。“火居道士”和山上村民通婚往来,他们居住在山野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日务农采药,闲时养生修道,和天地时节融为一体,似乎更能体现出中国的道家精神。你在齐云山上遇到卖水的或者自荐当导游的,或者拉你住宿吃饭的,没准就是个道士,不信,往往一问一个准儿。月华街一般宫观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民居,宫观和店铺栉比,香烟和炊烟互绕,经声与喧声相闻,一派繁荣景象。这里的道人,平日里与其说是学道、修道,不如说是谋生。“中国道教第一村”的民间性和乡土气息是齐云山道教文化的现实生活版,不到那里去走走,不去深追细究,是不知道的。
  齐云山道教的始传也似乎不一,据当地道士相传:唐时,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以真仙洞府石刻为证。另一版本说的是唐初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石门岩。后人把他栖居的岩洞命名为“栖真岩”,意即栖霞真人之岩,也是以摩崖石刻为证。可是,宋史书记载,唐代天宝年有僧人居齐云山,隐修于西南麓的石桥岩。南宋后,齐云山道教逐渐兴盛,佛道并存。后由于正一派的嗣汉天师张彦祖孙三代先后驻留齐云山,佛教才被排斥。据说原太素宫有楹联曰:“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以道教口吻说儒释道三教融合。(未完待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35张

| | | | | 楼主

标签:

 步云山海拔步云山海拔多少步云山海拔高度

(更多云南旅游新闻请关注昆明旅游官网:admin)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云南国旅旅游网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1844838059即时清除!
------分隔线----------------------------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道教圣地齐云山http://www.kmguol.com/mingshan/liaoning/buyunshan/28675.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特惠线路,在这里!

旅游攻略

点击这里【预订3折机票】好便宜啊!

最新资讯

站内导航

旅游相关:千山凤凰山五女山关门山鞍山医巫闾山铁刹山步云山天华山望儿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

关于我们补充协议昆明国际旅行社客服电话预订方式监督投诉合同样本人才招聘旅游资质
签订合同预订咨询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