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山 > 贵州 > 大娄山 > > 娄山关新闻网

娄山关新闻网

http://www.kmguol.com    2015-10-30 09:05     昆明国旅     字体: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在地貌上为成因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有明显的山原、中山峡谷地貌。不同地貌类型及组合,是构成农、林、牧、渔业的区域分异 研究立体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成为认识和揭示桐梓县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标志。
  地貌特征
  桐梓县位于大娄山区。南北走向之山系,如柏枝山、箐坝大山、黄连大山、硫磺顶、石井坪、鼎山城、螺山顶等气势磅礴地纵贯於县境东部地区,这是经向构造体系的反映。西部尧龙山、桃子垭、花坝大山、白马山;十二茅坡、九坝大山等山系均呈北东至南西走向展布,并遥相呼应。其间发育有松坎、夜郎、高桥盆地,这是华夏式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的体现。背斜呈山,向斜成谷,岗岭盆谷相间,雁行序列排布。东西走向的凉风垭横亘於中部,反映了桐梓县自然景观的南北分异: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极深切割的中山峡谷;地质上凉风垭之南为一东西向的平缓隆起带,其北则为一古老拗陷带。
  县域地势总体而言,东北高,西南低,但绝非一简单梯面。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构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既不同於丘园水缓的綦江县,又不同於山间坝子众多的遵义县。县境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洼地、漏斗、竖井、盲谷比比皆是,暗河、溶洞十分发育。由于溶蚀、侵蚀相互促进,形成极强烈切割,高峰入云,峡谷幽深,最大比高达1917米,为黔北之冠。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反复作用,角峰、槽谷、冰坎、粒雪盆地、冰碛物等遍布各地,加上地质构造与剥蚀作用的特殊组合,形成多处悬岩峭壁,有的还构成长达数十公里的环形封闭圈式悬崖。
  垂直地带性
  桐梓县位于云贵高原和川南丘陵的衔接地带,在贵州省地貌区划上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地势高、起伏大、切割深、垂直地带性特别显著。平均海拔约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中部松坎河流域,最高峰为白马山,海拔1944米,最低点为木瓜镇两河口河面,海拔400米,相对高差1544米;南部桐梓河流域地势起伏相对减少,桐梓河流域东部,相对高约600米,流域西部,相对高差仅400米。
  地貌上强烈的垂直分异导致对光、热、水、土、肥的制约和重新再分配,海拔高度在山区则直接表现为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控制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结构。
  县域农业气候区划划分海拔800米以下属中亚热带气候,海拔801~1200米属北亚热带气候,海拔1201米以上则属南温带气候。
  农业生产上,海拔800米以下生长活跃期达8~9个月,可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部分较低海拔地区可种植双季稻,盛产柑桔、甘蔗;海拔801~1200米,生长活跃期6~7个月,一年稻麦(油菜)两熟,盛产茶叶、烤烟;海拔1201米以上,生长活跃期为5个月以下,一年一熟,盛产包谷、洋芋等。
  海拔最低点与最高点年平均气温相差6.2℃,总积温相差449℃以上,无霜期相差85天以上,年雨量相差约400毫米。因此形成自然生态的强烈垂直分异。
  自然生态上,河谷地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生长榕树、桉树、用材林以松、杉为主;经济林以桐、棬、桑为主;半山地区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用材林以松、杉、柏为主,经济林以漆、棕为主;高山则属寒温带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主要生长竹类、灌丛,再高则为高山草原草甸。
  由于地形的极深切割,使不少乡镇甚至不少村、村民组地貌部位从下到上垂直分布,其自然生态相当于我国南端的珠江三角洲到东北平原。由此可见桐梓县地貌垂直地带性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继承性
  桐梓县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基本一致,充分表明了地貌对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垢继承性。
  “黔中隆起”的北界——凉风垭
  在古生代志留纪时期,即距今约4.5亿年前,由于地球自转加快,南北水平挤压增强,即产生了“黔中隆起”。桐梓地区全面上升为陆地,并形成准平原地貌。从加里东期至海西期,“黔中隆起”继续抬升,故桐梓县缺失泥盆、石炭系沉积;至二迭纪,即距今2.8亿年前,由于月地距离缩短,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桐梓县下沉为古潮汐带;由于地应力南北向挤压,鼎山城形成东西向拗陷盆地。在中三迭纪末,即距今2.3亿年前,桐梓县境又全面抬升为陆,并产生大型陆相拗陷。凉风垭走向东西,地貌上为云贵高原之北界,地质构造上实为古生代形成之“黔中隆起”之北界。
  燕山运动的产物——松坎~遵义大断裂
  在侏罗纪时,县境普遍沉降成湖,白垩纪时抬升,而于白垩纪末,即距今1.3亿年前,全国普遍发生燕山运动,地层产生剧烈褶皱、断裂,形成了山系,造成了现今构造形图象的基本骨架,奠定了桐梓县地貌的基本格局。
  从松坎至遵义,早于加里东期末即已发生断裂,但在燕山运动中进一步活化加剧。该断裂长120公里,沿经向展布,控制了桐梓县东部广大地区并直接反映到表层经向构造带与华夏式构造带的分野。故县境东部,地貌上为南北走向之山系。在西部,即松坎~遵义大断裂之西,由于地应力作用南北向挤压时底表层着力不均,诱导出一对力偶的反扭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呈雁行序列的“多”字型及“S”型褶皱群,地貌上背斜呈山,向斜呈谷,山谷相间,交错有致。故地貌上展布以松坎~遵义大断裂为界,其东部与西部分别和经向构造体系与华夏式构造体系相吻合。
  新构造运动和桐梓地貌发育
  在第三纪末,即距今10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发生。此期至第四纪的地壳运动,被前苏联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院士首创命名为“新构造运运”。
  该运动因发生较近,故在决定现代地貌形成方面,大至山体上升,小至地基错动,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新构造运动中,桐梓县大面积间歇性上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隘谷、障谷或呈箱状廊道式河谷、岩溶作用向纵深发展,形成垂深大于百米的垂直漏斗,山地则形成三级剥夷面,河流则产生Ⅲ级至Ⅵ级阶地。
  迄今喜马拉雅运动仍在继续之中,故现代地质作用仍频繁进行。距今450年中,县境共发生烈度Ⅴ级至Ⅵ级地震6次;此外,山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时有发生。总之,新构造运动不断增强地势位能,是促进现代地貌发育演进的重要因素。
  阶梯性
  县域地貌格局,呈明显的阶梯性,此为新构造运动中间歇性上升所形成。
  根据不同夷平时期形成的地形之现在状况和高度位置,将剥夷面分为三期。
  柏枝山期
  此期剥夷面相当于“大娄山期”。
  海拔1500~1900米,其间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夷平台面标高1550~1650米。
  柏枝山、箐坝大山、黄连大山及大娄山附近常以平顶岗垄呈南北向长条形状连续分布,长数十公里,宽1~2公里,在其长轴方向由一系列海拔1550~1650米左右的弧丘台面组成,两侧则以30°~45°的坡度向下倾斜。西部则以弧丘残留体存在。
  此期夷平台面多残留于较坚硬的碎屑岩类地层,并往往成区域性地表水岭。
  剥夷面分布如下:
  羊磴河流域:柏枝山、箐坝大山、矿山大坪、顶箐、桃子垭、望乡台大山采菇坪等。
  松坎河流域:尧龙山、白马山、花坝大山、黄连大山、硫磺顶、大岩顶、大梁岗、猪头山等。
  桐梓河流域:黄岭岗、黄沙岩、大窝顶、仙人山、十二茅坡等。
  对此期剥夷面,群众称“高山”。
  山盆期
  海拔800~1500米。分布最为广泛,其间出现过两次稍长的相对稳定时期,即第一亚期(九坝期)和第二亚期(太平场期)。台面海拔分别为1250~1450、950~1050米左右。此期剥夷面是桐梓县主要农田分布地区。
  坡渡河期
  此期剥夷面相当于“乌江期”。海拔310~500米。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等及其支流在下游均形成幼年期河谷,塑造了展布于近代河谷两侧的乌江期地貌景观。
  各河流下游河段,地处溯源侵蚀范围,河谷深切,多呈峡谷地形、水流湍急,河床中基岩裸露,极少见河谷堆阶地,河谷两侧有的为高达数百米的悬崖。有的则为坡度大于60°的陡壁。如羊磴河下游芦梯沟河段,长十余公里,悬崖蔽日,不见农田。
  各河上游往往地处溯源侵蚀后缘,有零星阶地出露。
  县境三级剥夷面分别代表了三种农业结构,第一级海拔高,宜林;第二级为主要农业区;第三级主要包括松坎、夜郎、高桥三构造盆地,为主要亚热带农作物基地。
  复杂性
  县境地貌类型极为复杂。从形态上可分为山原、山地、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从成因类型上可分为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根据成因和形态可分为侵蚀构造类型、溶蚀为主类型、侵蚀溶蚀类型、溶蚀构造类型。
  地貌形态
  山 原 即县内第一级剥夷面分布地区,为海拔1600米以上的顶部平缓并有山岭分布,边缘切割较深,原面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山地,边缘切割度大于300米。
  主要为柏枝山、箐坝大山、白马山、花坝大山等。这是自第三系早、中期以来形成的残余平面,多为峰顶齐高的残面。其上山坡平缓、底部宽阔、地下水埋藏较浅,甚至出露大量泉井,是发展林、牧之广阔场所。
  山 地 即第二级剥夷面广泛分布地区,亦即位于山原与河谷之间广大地带。按绝对高度,海拔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大于700米,具有较大坡度、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形。
  山间盆地(坝子) 即四周高、中部低、中部地势平缓,一般不超过5°,最大不超过10°的地形。
  河流阶地。
  地貌成因类型
  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
  成因形态类型
  侵蚀构造类型 主要见于碎屑岩类地层分布区,以浅切或中切低山——中山为主要特征。根据切割深度和受构造控制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而划分为3个亚类:Ⅰ、浅切向斜低山;Ⅱ、中切断块低中山;Ⅲ、中切垄脊中山。
  以溶蚀为主类型 县境内碳酸岩类分布广泛,在与地下水、地表水长期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岩溶个体形态及组合形态,如洼地、落水洞、溶洞、天窗、石芽等遍布于碳酸岩类分布区。依据岩溶现象组合的差异性和所反映的水文地质特征,将岩溶组合形态划分为溶丘谷地和峰丛洼地。
  侵蚀溶蚀类型 岩溶中山峡谷分布于复兴、羊磴、娄山关及九坝地区。本地貌类型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岩溶作用较差,形成与非可溶岩区中山峡谷相似的地形,见于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碳酸岩类地层。各地带海拔均在1500~1650米左右,属大娄山期夷平范畴。切割深度500~600米,谷底狭窄,山坡坡度大于50°,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地表少见有岩溶形态发育,仅在深切河谷两岸偶见有水平的岩溶洞穴。
  溶蚀构造类型 垄岗溶丘分布于花秋地区背斜两翼及县境乐部大地区。大窝顶~马鬃一带海拔1500~1700米,其余均在1250~1350米左右,相对差100~250米。
  此种地貌类型在组合及展布上除与岩性有关外,主要受构造控制。由于碳酸岩类与碎屑岩类相间分布,可溶岩呈谷,非可溶岩呈脊,山脉多呈脊状,展布方向与构造方向一致,构成垄岗溶谷地形。谷地狭窄呈线状、波状起伏,往往由若干长轴状小洼地连接而成,其间岩溶洼地、落水洞、水平溶洞、天生桥、石芽等较为发育。
  桐梓至楚米铺一带地表岩溶作用十分明显,形成宽0.3

9 7 3 1 8 :


引用本文地址:

标签:

 大娄山海拔大娄山海拔多少大娄山海拔高度

(更多云南旅游新闻请关注昆明旅游官网:admin)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云南国旅旅游网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1844838059即时清除!
------分隔线----------------------------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娄山关新闻网http://www.kmguol.com/mingshan/guizhou/daloushan/38427.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特惠线路,在这里!

旅游攻略

点击这里【预订3折机票】好便宜啊!

最新资讯

站内导航

旅游相关:贵阳大娄山瑶山黔灵山福泉山斗蓬山香炉山梵净山乌蒙山雷公山飞云崖云台山六盘水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

关于我们补充协议昆明国际旅行社客服电话预订方式监督投诉合同样本人才招聘旅游资质
签订合同预订咨询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