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山 > 广东 > 圭峰山 > > 旅游:泰山详解---奇丽的南麓风景区 (1)

旅游:泰山详解---奇丽的南麓风景区 (1)

http://www.kmguol.com    2015-10-30 09:08     昆明国旅     字体:

──王母池、吕祖洞、虎山水库、虎山公园、五岳之碑、范老墓、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碑、普照寺、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烈士祠、冯玉祥在泰山纪念馆、五贤祠、三阳观、大众桥、冯玉祥墓
  泰山历史悠久,泰安城亦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的泰安城由于帝王封禅、民众礼神、文人骚客的游历需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并渐渐的形成了山不压城,城不占山,而又“山城一体”的独特格局。
经过千百年的营建,如今,代表着“天”的山和代表着人间的城,结合巧妙,浑然一体,城仰山势,山借城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古代遗存与当代作品互映成趣,形成了十分壮丽而意味无穷的景观群。人们把山与城的结合部,东起中溪王母池,西至西溪大众桥,并由一条环山公路联接起的一带名胜称作泰山的“丽区”。




环山路东首坐落着王母池。王母池是一组依山傍水、高下相间、玲珑紧凑的古代建筑群。《泰山述记》记载:“王母池本名‘瑶池’,俗名王母池。池上为群玉庵,祀王母,下临虬在湾,前有飞鸾泉。”《岱史》也说:“黄帝建观岱岳,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黄帝之事,荒远难稽,但三国时曹植就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足见王母池由来久矣。

----------------
王母池建在中溪西畔,溪旁曾建有王母梳洗楼,中溪之水至此便改名为“梳洗河”。河上原有一座王母桥,早废。建国后又在河上筑一石桥,取名“八仙桥”。
桥东北立壁下有一石洞,称“吕祖洞”,相传吕洞宾曾在此炼丹。洞内曾有吕祖石像,文革中毁。吕洞宾,名吕岩,号纯阳子,唐京兆人。咸通中及第,两调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遂不知所终。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故俗称“吕祖”。

洞内石壁上嵌有碑碣,其上层诗文为:
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回回翁题。
此诗作于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诗的大意是,往昔我曾来这里游玩,转眼已过去了九十年。人世间匆匆走过了多少人,又有几个能识我的容颜?
其下层诗文为: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蛟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回公再书。
此诗作于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诗的大意是,当年(绍圣五年)我写诗曾说“谁是识予人”,如今识我的人(蛟虬)已经到来,而且已广为人知传遍了国内外。因为蛟龙已知道了我并知晓了我写的诗,所以我要记述下此事,使之不被淹埋。
所谓“回回翁”、“回公”,均为吕洞宾自称。据《泰山纪事》载,“昔吕公题诗(即上层五言诗)石壁,有虬常对诗顶礼。一昔吕公至,挥笔点其额,遂化龙飞去.”下层七言诗记述的就是此事。也因为此,吕祖动之东的小山称“飞虬岭”,洞下梳洗河中的水湾称“虬在湾”。其实,说是吕洞宾的题诗,但稍一分析便可知,吕洞宾在唐会昌间(公元841-846年)游泰山是60多岁,而到了绍圣五年,已过去了300多年,并不是诗文中所说的90年,因此可见此诗只是北宋时期的好事者附会吕洞宾的神话传说而作,并非吕洞宾亲题。
吕祖洞内外还有“洞天福地”、光绪《重修吕祖祠记》碑、嘉庆《重修吕祖祠记》碑、“观涛”等一批题刻石碑。
吕祖洞之北是虎山水库的大坝,大坝同龙潭水库的坝一样也为顶溢式,所不同的是坝上又建了一条近百米长的观澜桥,每至雨季,6个桥墩把水分为七派,形成7条瀑布,只有见过的人才知道,人造的景观只要恰到好处,也是十分动人的。这虎山水库与西溪的龙潭水库一东一西,一虎一龙,扼守着山前的两条溪谷,积起了两泓碧波,就像是在泰山脚下镶上了两块晶莹的绿翡翠。

----------------
王母池建筑群历史悠久,经历代重修,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因此倍受历代垂青。百余年来,王母池附近众多的庙宇如药王庙、老君堂、后土殿等等尽已不存了,唯独王母池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王母池山门门额上“王母池”三字,刻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隶书,徐宗干题。王母池为三进式庙宇,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平方米,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组成。
大门一间,进门中为石桥,桥下池水清冽。池虽不大,但烘托了“王母池”的气氛,使庙宇有了灵气。池西有王母泉,呈圆形,水深、直径各约1米,水甘冽,大旱不涸,至今供庙内饮用。
跨桥沿阶而上是中院,北为正殿3间,前后步廊式,上悬“灵昭四方”匾额,内祀明铸王母铜像。东、西各有配殿3间,东配殿有后窗,可观梳洗河水景。此院内有腊梅数株,每至腊月迎寒开放,精神分外抖擞。
过王母殿东侧的穿堂耳房便至宽阔的后院。后院南面紧靠王母殿后墙有四柱叠梁攒尖方亭一座,称“悦仙亭”,意取西王母约会群仙之处。北面再起高台,台上为前廊后殿的七真殿,前廊5间,硬山卷棚顶,殿为3间,硬山五脊顶。
七真殿前廊的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阴飞过洞庭湖。
对联刻于光绪十四年,落款题名残不可识。两副对联其实是一首诗,也是说吕洞宾的。

自宋以来,吕洞宾的故事广为流传,这里讲的故事是:吕洞宾游岳阳,说自己是卖药的,但药极贵,一粒千金,以致三天都无人问津。于是吕洞宾登上岳阳楼,自己把药吃了,突然间竟腾空飞起,众人骇然,羡慕万分,纷纷要买他的药。但吕洞宾却说:道就在眼前,成仙并不遥远,你们与之擦肩而过,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就吟此诗而去了(《吕祖全传•岳阳货药》)。
此诗的大意为:日出时还在渤海游历,日暮时又来到了湖南的苍梧山,身佩青蛇剑,胆气格外豪壮。我曾多次到岳阳卖药,但无人识得我的仙丹,我只好高唱着此歌飞过洞庭湖畔。
七真殿里曾有明代塑像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和吕洞宾的4个弟子焦成广、苗庆、纪肖唐和柳树精。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中曾盛赞道:“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人,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如此精妙的艺术品竟毁于“文化大革命”,令人痛惜。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后来重塑的,没什么可说了。七真殿东有阁一座,东向歇山卷棚顶,两檐飞挑在外,是为“蓬莱阁”,为观水色而建。
王母池同前述斗母宫的建筑属于同一种类型,都是依山临水而建,都有专为观水而修的房舍,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显得格外宜人。因此自古以来,从曹植、李白到元好问,无不有诗提到它,王母池的确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王母池北是建国后建于虎山上的虎山公园。虎山,被附会为传说中当年孔子过泰山侧,见妇人哭于墓并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叹的地方。公园很美,有古代庙宇,有山、有水、有高大的虎山阁,还有亭、桥、堤、廊等小品。游人登泰山多要到此来看一看,看看那当年孔子所走过的“圣堤”,看看那貌似凶恶但却已无丝毫能耐的雕塑的老虎,再看看那满山遍野的果树和新建的生态园,定会思绪万千……
王母池东北有新建的狮虎园,里面饲养着东北虎、黑虎、非洲狮数十头,虎山不再名不副实。

-----------------


虎山水库之西有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五岳之碑”,碑的截面呈五边形,分做5个面,每面分别刻着介绍各岳的文字和五岳真形图的符号,碑首则是五个握在一起的拳头,象征五岳联合起来共同发展。1985年,五岳间成立“五岳年会”,并在泰山召开了第一届会议,建起了该碑,以后每年轮流在各岳召开,为促进五岳的保护、研究、旅游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岳是五座兄弟山,让我们再此稍稍留步,来听一听五岳的故事。
五岳作为中华名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古人认为“寰宇中山者万,而以五岳为最”,“石磴丹梯如紫宫,寰中五岳最称雄”。五岳的得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了记载,其中,有些山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三代,而传说更是把它们和开天辟地的盘古连在了一起;人们把最好的词汇赋予了它们:“嵩”、“衡”、“恒”、“华”、“泰”,意即高大、稳重、恒定、华美、平安……历代的最高统治者自然也对这五座大山优礼有加,将之钦定为“岳”,并频往巡守、游历、甚至封天禅地。五岳在远古时还被当作中国地域四至的标志,就相当于国家的“界桩”。五岳在当时实际上是共同具有着“国山”的地位。数千年来,五岳不但始终受到帝王的礼敬,得到了中央政权的精心建设与呵护,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而且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士的目光,并为之写下了数之不尽的歌赋词章。五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五岳的自然形体高大雄伟、风光峻奇秀丽,是其早期倍受古人青睐,并长期在此活动留下了灿烂文化的主要因素。而丰厚的文化则构成了国内任何名山所无法比拟的五岳的最主要的特征。
公元前70年,汉武帝正式确定了五岳,隋代以后成为定制,但五岳诸山的历史却远远早于汉代,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均起到过举重轻重的作用。可以不夸张地说,五岳伴随着中华5000年文明史,几乎记录下了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每一个脚步,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
五岳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并具有了崇高的地位,其高大峻奇的自然形体应是最初的根本因素。然而长期以来,五岳绝佳的自然风光却常常不被人称道,这是因为五岳的文化的光环过分耀眼,而使其自然美相形之下暗淡了。其实,古人对五岳的美早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把握,在他们的笔下、心中,五岳就是中华大好河山的代名词,他们把五岳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些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绝唱。
五岳有着兄弟般的共同基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五座最古老、最高大、最能代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大山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就让我们在泰山来领略一下其他四岳的历史文化、风光景点吧。这将是很有意思的——
——中岳嵩山地处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中原,其主体在河南省登封市,由海拔1140米的太室山和海拔1512米的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约60公里。夏禹时即得名为“嵩高山”,一称崇高山。嵩山亦有着72峰,其主峰名峻极峰,意为“峻极于天”。嵩山的名胜古迹甚多,可谓俯仰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
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禹的这种精神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如今,在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还存有著名的“中岳三阙”之一的启母阙,纪念大禹治水的一段故事。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此部落首领选举领袖的“禅让”制转为了王位世袭制。之后,商、周也大多定都在河南,帝王将相、文人墨士多在嵩山一带活动,在这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原文化。
嵩岳寺塔是中国最早的密檐式砖砌佛塔,位于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外部密檐分15层,内部内檐有10层,平面为等边十二角形。顶端的塔刹在覆莲上,以仰莲承受相论、宝珠,高约三米,是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塔。
至今举世闻名的禅宗祖寺少林寺,位于嵩山五乳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周灭佛时,寺毁,后又重建。唐朝初年,寺僧曾助李世民作战,致使该寺倍受崇敬。南宋时扩建,清雍正年间重修。印度僧人跋陀曾在此传法。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面壁修行,禅宗二祖慧可断臂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这个故事说的是,慧可欲拜达摩为师,而达摩则认为他无慧根,不同意,就说除非天上降红雪才收你为徒。慧可并不气馁,天天守护着达摩,夜晚也站在屋外不休息。一个隆冬的夜晚,天突然降了大雪,但是雪不是红的呀。怎么办呢?于是慧可抽出宝剑,断然斩下了自己的臂膀,热血染红了白雪,洇满了整个庭院……第二天早晨,望着满地皆红的雪,达摩收下了这个学生。少林寺内现存达摩亭、毗卢殿以及大量珍贵的石刻。寺周也有不少景点,如寺西北的初祖庵、寺西的墓塔林、寺西南的二祖庵、五乳峰上的达摩洞等。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也在嵩山之麓。书院古时叫嵩阳寺,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称今名。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的地方。书院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另外的三大书院是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均在嵩阳书院讲过学。院中原有三株比岱庙汉柏还要粗大得多的古柏,汉武帝曾封它们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三将军已在明末被火烧毁,现在还有两株,二将军树干周长达15米!院外有一石碑名《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碑文作者是李林甫,就是那个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书丹者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此碑能保存到现在,实是难能可贵了。
嵩山下还有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观星台。观星台在嵩山之南的高城镇,建于元代初年。据说周公就曾在这里用土圭测量日影。“圭”是向正北方向放置的板,旁边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杆,叫作表。季节不同,表影的长短就不同,冬至时表影最长,夏至时表影最短,根据这一变化,古人就能计算一年的是日变化。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皇帝诏令太史监南宫说在周公测影处刻石制的圭表,后称“周公测景台”。用圭表测定时节变化,由于太阳所照的阴影越长边缘越淡,很难精确把握影子的精确终点,因此也就很难准确地推算冬至的时刻。元代水利天文学家郭守敬对旧式圭表作了重大改进,使阴影边缘清楚,可以准确地推断时日。高城镇的古观星台就是郭守敬指挥建造的砖石结构的圭表。台用水磨转铺面,北面墙壁正中有贯通上下、垂直于地面的表槽,表槽下端的石圭由36块青石拼成,石圭下有砖砌的座。石圭的水平度极好,方位与当地的子午线相合。出了测日影之外,这里还有观星的作用,只是观星的仪器早已不复存在。郭守敬建了此处观星台后,又在全国各地建了27处,此处是中心台。他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所编制的《授时历》中,所测定的一个回归年,比现在所测定的只差26秒。与至今仍同用于许多国家的格里高利历一致,而比格里高利历早了三百年。
嵩山还有被康有为列为十家北碑之首,并称之为“沉异奇古”的《中岳嵩高灵庙碑》等珍贵的文物,不再一一罗列了。
嵩山是真的了不得。唐代著名诗人李颀的《少室雪晴送王宁》:“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蛾千万重。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形象地表现出嵩山的不同寻常:众多山峰,峰峰不同,白雪过后,气象巍峨壮观。面对如此壮美的大自然,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不可道”、“难为容”。嵩山的美景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城南,属秦岭东段,因远望如花,古时“花”与“华”字通,所以称华山。又因它西临少华山,故又称“太华山”。华山海拔2200米,系花岗岩断块山,以壁立万仞之势,矗立在渭河平原上。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朝晖夕照之下,宛如红霞半染的睡莲,高擎天空,真的就像一朵巨大的花。
山上名胜古迹很多,与山势相得益彰。北峰,又称五云峰,峰巅之上,原有一座金璧辉映、三面凌空、气魄雄伟的古刹,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成废墟。登北峰,要经过极为险峻的“千尺幢”,此处山路及窄且陡,需手攀铁索,才能沿垂直石阶艰难前行。苍龙岭是由北峰通往其他诸峰的通路,小道宽不足一米,两边悬崖,深不见底。中峰,又称玉女峰,依附于东峰西侧,也是通往东、西、南三峰的咽喉。西峰又称莲花峰,为神话“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处,这里有巨灵足、摘星石等古迹。东峰,因居华山之东,峰顶有超阳台,可观日出景色,故又名朝阳峰,峰上有甘露池、青虚洞、鹞子翻身景点。南峰又称落雁峰,是华山诸峰中最高的一座。华山东、西两峰左右相接,形成靠椅形,南峰如凌云架设的长空栈道,游人到此莫不为其险峻而胆战心惊。“华山自古一条道”,仅只有南北一线,计程约10公里,实以“奇拔俊秀”冠天下啊。
当年,汉武帝在华山修了很多庙宇宫殿,此后历代又不断增修,因而华山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山上处处楼台、岩洞依山势分布,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华山真是不可多得的探险寻古的游览胜地。
华山历史文化同泰山一样故老,也可追溯到三代。自汉武帝来过后,华山兴盛起来,文人名士纷至沓来,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山在中国还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充满着民族浪漫主义的名山,有关山的传说故事比比皆是。如老子犁沟的故事、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尤其是沈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更是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还有华山石楼峰仙掌崖的故事也很有名,传说古代华山与中条山本是一山,是巨灵神一掌推去给黄河辟出了一条如海的通道,从此在岩石上留下了巨大的手掌印。这个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而唐代诗人歌颂仙掌岩的诗文更是不绝于典籍。高拔险峻的华山给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山留下了如此丰富而流传甚广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西岳华山以奇拔峻秀名冠天下。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华岳》诗:“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生动地表现了华山满目青翠,山色与天色连成一片的顶天立地的气势。华山北坡那壁立万仞的巨大石壁的确令每一位旅游者惊叹。干脆让我们接着欣赏一下诗的后面几句:“天地忽开拆,大和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大君包复我,至德被群生。上帝贮昭告,金天思奉迎。人只望幸久,何独禅云亭?”意思是华山既是如此雄伟,又有巨灵开山的神威,那么它自然应当享有与泰山一样的待遇。所以末六句就说,皇帝的统治包蕴天地,至高的圣德泽被万物,上帝等待明主登封西岳,华岳神也会有奉迎天子的机会,人与神都那么渴望皇帝临幸,那么为何只去泰山封禅呢(云亭,泰山下小山,指泰山)?史载,唐玄宗曾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东封泰山,十八年,百僚及华州父老屡次上表请封西岳,皆不准。王维的这首诗可能就是作于此时,他的诗虽然另有深意,但字面上显然是在为华山鸣不平。
写出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唐朝诗人崔颢,在《行经华阴》中也留下了“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的名句,极言了华山俊峰的巧夺天工。岧
是的,华山的自然美绝非是一个“险”字可以概括的。
——南岳衡山在湖南省中部的衡阳市,全山盘绕400公里,大小山峰72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名。“祝融峰之高、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洞之秀”被称作“南岳四绝”。衡山集我国江南群山之秀色而自古扬名,为历代帝王、名士所钟情。历史上除了汉武帝因嫌路远而迁祀安徽的天柱山外,历代帝王祀典南岳相延不变,在推动江南文化发展方面起到过不同寻常的作用。相传舜曾南巡到此,大禹治水也到过这里,据说衡山岣嵝峰上就有一块著名的禹碑,又称“岣嵝碑,”此碑虽早已不存,但碑文77字于南宋年间移刻于长沙岳麓山下;妻子不同于殷商甲骨文、金文,也不同于战国楚墓出土的蝌蚪文。此碑名气很大,唐代大诗人韩愈、刘禹锡都有诗咏之。而且,除了长沙以外,昆明、成都、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都有摹刻的岣嶁碑。
座落在衡山南岳镇的南岳大庙,是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庙建筑之一,面积9.8万平方米,由棂星门、盘龙亭、正川门、正殿、寝宫等建筑组成。正殿高24米,内外72柱,象征南岳72峰。大庙始建于唐,屡经废兴,,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的,显得高大巍峨,金碧辉煌。
圣祝寺在南岳镇东街,是南岳另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相传始建于唐,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建修的。寺内主要建筑有关圣殿、大佛殿、说法堂、罗汉堂等。罗汉堂内的500罗汉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衡山祥光峰下的藏经殿,相传建于南朝,明太祖曾送来《大藏经》一部,因此得名。现建筑为1931年重建,殿为歇山顶,绿色琉璃瓦,素色石台基,白石柱,周围古树参天,花木幽深,景色的确奇绝。在衡山莲花峰下的方广寺,建于南朝,唐朝改方广寺为圣寿寺,历代均有重修。方广寺地处深壑,附近峰峦、泉石、树木姿态各异,美仑美奂,也是衡山的“四绝”之一,有“不游方广不知南岳之深”之说。衡山之麓还有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李泌读书、隐居的邺侯书院,有纪念宋代儒学宗师朱熹和张栻讲学、唱和的二贤祠。另外,半山亭、福严寺、铁佛寺、忠烈祠都很有名。南岳四绝另外两处为自然景色:祝融峰海拔1290米,是72峰中的最高峰,从峰顶俯视,众山罗列,直至天际,令人感叹南国风光还有这般的雄奇。紫盖峰下的水帘洞,水源来自峰顶,流经山涧,汇入石池,水满溢出,飞流直下,落差达20余丈。水帘洞周围古代石刻甚多,其中唐代李商隐的题刻最为著名。
衡山在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佛教交往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日本佛教曹洞宗把衡山南台寺看作祖庭,曹洞宗在日本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南岳衡山在诗人笔下不仅高峻、雄伟,而且其烟云更是无比奇妙。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写出了南岳的神秘,不知倾倒了多少登临衡山的游人。古人的诗“我来云里驾长风,绝壑层峦许荡胸,酌酒三杯豪气在,朗吟飞下祝融峰。”与李白的《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岳都能带给诗人浪漫与豪气。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东西绵延数百公里,西当雁门关,东跨河北省,主峰海拔2017米,高度为五岳之冠。恒山东峰为天峰岭,西峰为翠屏山,两峰相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恒山自古有飞石窟、舍身崖、紫芝峪、出云洞、果志岭等著名的十八景,和金鸡报晓、玉羊游云、岳顶松风等十大自然奇观。恒山以道教闻名,建筑多为道教寺观。西汉初年,恒山就已建起了庙宇,到明清鼎盛时期,恒山的古建筑达到了“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不少殿宇都是依山势而建,山崖上红墙碧瓦,乐声缭绕,把恒山装点得就如仙山一样。
相传,早在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时,见其高峻雄伟,便封为北岳。古代这里是文人荟萃之地,而今天存留下来的仍有恒宗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余处楼台殿宇和众多的古人题刻。
距今1400多年的悬空寺是恒山奇观之一,全寺40余间殿宇楼阁从山崖南面一字排开,贴伏在金龙口西崖的峭壁上,与壁崖呈90度垂直,其建筑方法是,先在陡崖洞眼,插入悬梁,挑出檐外,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殿阁楼台。挑出崖壁较远的建筑下,有斜支的立柱支撑。寺内南北各有危楼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另外殿堂有三官殿、三圣殿、三教殿等,皆错落有致,断崖分隔处,有栈道相连。其奇特的构思与精妙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悬空寺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为北岳争辉,也为中国争辉。
恒山的宗教虽说是以道教为主,但是三教合一却体现的淋漓尽致。悬空寺三教殿内便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释伽,而释伽居中。“合一”到如此程度,似乎在其他名山中尚不多见。
 恒山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是可圈可点的。唐代苦吟派大诗人贾岛,是这样形容北岳的:“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元好问也有诗赞之:“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可见恒山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着多么崇高的位置,恒山的美深沉、灵动、苍劲,自有着一种位居北国的雄浑风格。
——在此还想再说一座山,一座极有特色的的山,那就是曾为古南岳的、位于长江北岸,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天柱山古称皖山、霍山、潜山等,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临天柱山,并将其封为南岳。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485米,号称“中天一柱”。
天柱山人至今还为天柱山曾是古南岳而自豪并遗憾着,同时令他们遗憾的还有,当代人几乎把天柱山给忘了,以至余秋雨先生就写过一篇《寂寞天柱山》的文章,很为人们的不识天柱山而深深地惋叹。他说,古人都爱这里,许多大学问家一见相惊,再也不想离开,愿永作天柱人。然而余老师自己登天柱山连五分之一的路也没走到,他也不识天柱山。还是让我们来带你领略一下古南岳吧。
天柱山南有宽阔的沙河,名潜河,河水清清,缓缓东流,三、五只竹排顺水漂下,极像武夷山九曲溪。从这里看不见山的主峰,天柱峰是藏着的。然而,沿河畔古迹却很多,皖公苑、彰法山、太平塔……令人目不暇接。
山半腰有天柱山庄。此处处海拔已高,大小山峰初露峥嵘:宝月峰、三台峰、衔珠峰、飞来峰……峰峰不同,均气势不凡,好象都是此山的主角,但主峰却还远,根本看不到。是的,由此极目望去,山色迷蒙,怪石嶙峋,大山的秘密被深深地潜藏起来,你要想真正识得天柱山还须登攀。继续攀登,山势顿然险峻起来,似乎四面都是绝壁,不见了来途也迷失了去路,大山突然变得此等幽深莫测,令我们这看惯了山的人也不胜吃惊。寻石阶前行,稍平缓处,一处景点叫观景台,在这里看对面山上的奇石像将军、像金童、像玉女……各具形态,惟妙惟肖。这使人想起了雁荡山,那里是夜晚看山影,形象酷肖,被称为天下一绝。而这里无须夜晚,光天朗日下看啥像啥,岂不更是一绝。继续前行就到了天柱山最为精华处神秘谷了。
神秘谷是一条长约450米的大峡谷,不知何年巨石崩落,壅塞了山谷,人们要上山只能从巨石叠压的缝隙中穿行了。这些缝隙便被称做“洞”,据说共有3个洞群,54个洞。神秘谷是登山的必经之路,于是登山的道路成了迷宫,前一个洞、后一个洞,左一个洞、右一个洞,而且有的洞狭窄,须侧身方能过;有的则甚低,非弯腰爬行不可。小洞出来,柳暗花明;大洞出来,更上一重天,人们不知天下还有哪座山能比这里更具奇趣。中国的名山,都少不了“幽”这一说,泰山的封禅古道就被称做幽区,而那“幽”多半是人工营造出来的,因为泰山一眼就能看到顶,所以古道上便建起了宫、楼、阁、门……故意遮挡住游人的视线,使登山变得富有了意趣。而这里则不是了,一切都是天然的,再不需要做任何人工的点缀,此山的“幽”是否已到了极至?
在这里我们感到了山与人的亲近。人们在这里穿行着、攀缘着,手足并用,同山结合得是如此亲密——人完全融进了大山,同大山成为了一体。当人们最终穿过了峡谷,来到更高一层平台上的时候,谁都会感到,帮助人实现了对山的征服的正是天柱山自身——我们没有借助任何工具,而是踏着、攀着、抚着天然的山石完成了一个个新的高度的超越,同时也实现了同山的交流。这种感觉你在其他的山沿着人工铺就的道路上攀登时是无法产生的。我们会看到众多朋友走出神秘谷时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们欢呼着拥抱着山石留影,是山激发了人的活力,唤起了人的热情。人们不过偶然来之,山却给了人这么多,此山竟是这般慷慨!凝望着大山,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山的力量,那一瞬间人们的心中定会变得空灵,一切烦虑全都涤荡一尽,此时,大概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悄声对山说道:哦,谢谢你,天柱山!
主峰仍然幽幽地隐着,兴奋的人们愈加好奇,都急切地盼望着见到极顶,攀登变得更加轻松愉快。继续前行,山道左侧一株古松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此即是著名的天柱松了。天柱松郁郁葱葱,长得极旺盛,谁也看不出它已有着1400年的高龄了。其实,天柱山上漫山遍野皆古松,古松多倚悬崖而生,造型生动,分明株株都是迎客松,壮美极了。行走在这幽深的松林中,松香阵阵袭来,使人肺腑皆清,心旷神怡。山风起了,天边传来奇妙的声音,正是松涛!我们已在泰山感受过了松涛,这里的松涛像泰山的一样“正版”。
天柱山绿化得好,植被覆盖率很高,在这多彩的秋天里,鸟鸣于树上、花儿开在涧旁,流水潺潺、白云朵朵……人行其间,那种美的感受真是不能用语言来描绘的。在这里,飞来峰已近在眼前,它几乎就是一整块山一样大的花岗岩!这“巨石”被大自然打磨得通体光滑爽净,没有一条裂缝,也没有一丝风化的迹象,令人仰之长叹。更奇的是飞来峰之巅顶着的那块飞来石,虽然人们知道它的成因,但还是宁信它是自天外飞来,否则它怎么会到了山峰极顶呢?比起这处飞来石,有些地方的所谓飞来石只好叫做“滚来石”或“跌来石”了。
山道上游人不多,即使多也不会不显得喧闹,山太大了,在这里一切都归于了安静。难怪人们要回归自然,只有这里才能摆脱尘世的喧嚣、名利的羁绊,求的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天柱山真的是奇。你一路走来,乘汽车、坐缆车、钻山洞、攀高崖,千般手段使尽,而主峰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连让你见上一眼都不肯,它非得要给你最后的惊喜。果然,当你踏上脚下天池峰的最后一级石阶时,所有的人都惊讶了:在这里视野一下开阔,天空突然变得如此之大,蓝天白云下一座巨大的山峰——天柱峰凌空兀立在了人们的眼前,天柱峰也是巨石组成,净白的的石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与天池峰隔着深涧,涧中云雾飘渺,就像仙山玉峰,让人不敢相信它是人间之景。天柱峰高且陡,十分威严,峰巅有8个大字:“孤立擎霄”、“中天一柱”,据说那是题字的人请采药人用绳索攀上去刻的,而一般人是上不去了。其实我们不需要上主峰了,天柱山已经给了我们太多太多,这高大的天柱峰不再是让人攀登的,它是一根擎天的巨柱,它要托举着天……
返回时不再走神密谷,另外还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小环线、一条是大环线。大环线的景点极多,有青龙背、万景台、西关寨、炼丹湖、仙桃石……小环线的景点也不少,那百步天梯比华山的千尺幢还要陡峭,而军事设施总关寨则使人知道了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那寨上陈列着的大炮,使游人多少地感到了与景观的不和谐,莫非正是这炮声和硝烟吓走了后来的诗人,使天柱山寂寞了下来?
天柱山的其他风光也出手不俗,如黑虎瀑、白鹤泉、灵龟泉,马祖洞、真源宫以及云海奇幻、天柱晴雪等等,都是好景致。而且天柱山还是禅宗三祖的祖庭。山下就有规模宏大的三祖寺。寺西山谷有唐宋以来的咏物和题名刻石近400处,是国家级保护文物,这也是其他大多数名山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山好水好,孕育出一大批优秀人物:《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三国时的“大乔”、“小乔”就出自这里,她们都是中国古代最美丽的女性。实在些、近一些的的如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姚鼐,主修明史的三朝元老张廷玉,率昆曲徽班进京的京剧鼻祖程长庚;现当代又有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章回小说家张恨水、美学家朱光潜、“两弹元勋”核科学家邓稼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等,个个都是鼎鼎大名,独树一帜。
游完天柱山,我们明白了,汉武帝对山的评价是有眼光的,譬如他评泰山:高矣、大矣、特矣、壮矣……是从多角度来观察的。所以,在安徽,大山也有好几座,且相距不远,汉武帝却偏偏选了天柱山作南岳,而不是那座看了它就不需再看五岳的某山,正是有他的道理的。
——最后再捎带着说一句武夷山。武夷山给人的印象是美极了:天是蓝的、山是红的(丹霞地貌)、树是绿的、水是清的、历史是悠久的(山上的悬棺洞窟至今还是谜)。武夷山的山上山下很多建筑物的门柱上都挂着同一内容的对联,联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蔡尚思先生拟)。说得好啊,但是如果他们把末两句改为“中国古文化,天下惟武夷”,又将会怎样呢?山总是无辜的,千万别被没学识的人搞坏了。所以,最后,我们想说武夷山的胸怀是宽广的。
泰山就不必多说了。它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是古人认为与神对话的地方,是民族的精神寄托之地,而纯粹的旅游观赏功能似乎只是第二位的。因而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谈起泰山,仍只知有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等人文景观,而不知泰山还有入云的险峰天烛峰、百米长的飞瀑三折瀑、映辉着五彩波光的彩石溪、隐现在云雾中的尧观顶,以及壁立万仞的将军岩和山阴后石坞的古松园……
古人对大自然美的把握是很精到的。由于五岳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质形成年代不同、植被构成不同,所以五岳风光各具特色,可以说大自然中所有美好的成分都被五岳体现了出来,因此古人评价五岳为“中岳奥、南岳秀、北岳奇、西岳险、东岳雄”,以及“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奔、衡山如飞、嵩山如卧”等等。真可谓包罗了天下山岳的一切特征。

-------------------------------------------------------------------------------------


普照寺位于环山路北、凌汉峰前,依山而建,涧溪环绕,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于唐。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
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门内有钟鼓楼,中有明正德年间《重开山记碑》,介绍高丽僧满空航海到中国后重建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概况。又有清光绪年间《重修普照寺碑记》,记清初名僧元玉等人住持事迹。二山门内有元代经幢。沿阶而上为主院,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铜像,东西配殿陈列明清铜佛像及宋瓷等文物。殿前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中立双檐盖罩铁香炉。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宛如巨大的华盖,碣刻“六朝遗植”。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西侧筑亭,清人傅家宝题匾额“筛月亭”,每逢皓月当空,松下银辉万点,如同筛月。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及中央,皆出磬之清音,故名五音石。亭北有阁楼,李铎书匾“摩松楼”。
中轴线以东,前为禅房,后为石堂院。后院正房与摩松楼相齐,后壁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石堂题壁》碣。
中轴线以西,前为菊竹花圃,1985年立周恩来于1941年11月14日撰书的《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后院是菊林院,正房与摩松楼相接,额题“菊林旧隐”。徐宗干书元玉僧偈语“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为联,舒同又书联“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原为清康熙初元玉僧居所,冯玉祥1932年至1935年两次来泰山均居此。1984年辟为“冯玉祥先生在泰山”展室,邓颖超题额。院中有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傅共植“师弟松”1株。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岱至此,见松袅袅婷婷、冠大如棚,叹为观止,遂题“一品大夫”,刻石立于松下。
冯玉祥隐居泰山时,以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写了很多即兴白话诗,自称“丘八诗”。并与青年画家赵望云合创48幅诗配,刻制成碣,后尽毁,1984年重刻,立于寺内。
寺东为荷花荡,纳凌汉峰之水,溪中杂树丛生,古藤盘旋。清康熙初年,元玉僧及其弟子在此开地采石,包崖筑台,遂成石堂。元玉题石堂铭及十二景:翠屏石、涤砚溪、慈航石、盘云梯、白莲池、玲珑岩、眺望台、飞来石、友松石、水云洞、振铎岭、石堂。石室久毁,题刻犹存。
寺西南有泉,冯玉祥开凿,并隶书“大众泉”。林荫路旁有巨石夹径,上题“云门”、“界尘”。再南路西有方石,上书“三笑处”,源于佛教典故“虎溪三笑”。
三笑处西南为范明枢墓,石栏环围,柏林遮掩。墓碑书“故山东省参议会范议长明枢之墓”,碑阴载公葬委员会于1950年12月为其撰写的生平履历。

王母池位于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庙为三进庙堂式建筑,依山傍水,面城南向,密林掩映,溪泉潺潺。
山门上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匾。门内为池,周环石栏,中架拱桥。池东立《泰山凿泉记碑》,叙述冯玉祥于1932年在此凿朝阳泉的经过。池西洞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内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沿阶而上至正殿,内祀明代铜铸王母坐像。殿两侧为耳房,前有配殿。东殿匾书“观澜亭”、“咽石山房”;西殿是药王殿,原祀孙思邈,今为泰山文物展室。
后院台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吕祖殿。殿内原供明代彩塑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及吕祖弟子柳树精、苗庆、焦成广、济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称名塑。1946年,陈毅登泰山时指示拨款加护玻璃罩,1966年像毁,1986年重塑。殿东有蓬莱阁与殿相连。殿前有悦仙亭。
庙前原有飞鸾泉,1956年改建为喷水池。池南有朝阳泉,系冯玉祥为解泰城居民饮水之难而凿。
庙东临中溪绝涧,《山海经》称“环水”。旧时跨涧为王母筑梳洗楼,故俗称梳洗河,今柱础尚存。溪中有虬在湾。《水经注》称:“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湾南有八仙桥。桥南有“将军石”、“源清流洁”、“水不在深”诸刻。明代李养正诗:“携磕踏秋遍,瑶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眠枕石头。忽闻青鸟唳,仿佛到昆丘。”
东岩有吕祖洞,与王母庙隔溪相望。洞内原祀吕祖石像,1967年毁。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炼丹于此,食虬成仙。又传吕祖三至泰山,曾在虬在湾东崖题诗,虬常对诗顶礼膜拜,吕祖挥笔点其额,虬兴雷化龙飞去。洞东有飞虬岭;洞内有宋人于绍圣及政和年间伪托《吕祖诗二首》方碣:“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蛟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王母池西为老君堂,建于唐,原祀老子。唐代帝王均修斋建醮于此。内有《鸳鸯碑》,1960年移双束碑亭,1968年移岱庙埋存,1982年立于岱庙东碑廊。今庙尚存正殿和古柏、老槐及银杏树5株,辟为虎山中学。堂南为岱岳观旧址,即东岳庙中庙,现为山东林业学校树木园。


欢迎浏览我的其他博文:
多图:泰山详解---奇丽的南麓风景区 (2)
泰山详解---奇丽的南麓风景区 (4) 旅游
特产_泰山详解---朝山祭天的封禅古道(3)泰山药王殿
泰山详解---旷美的西溪风光(2)

标签:

 圭峰山海拔圭峰山海拔多少圭峰山海拔高度

(更多云南旅游新闻请关注昆明旅游官网:admin)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云南国旅旅游网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1844838059即时清除!
------分隔线----------------------------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旅游:泰山详解---奇丽的南麓风景区 (1)http://www.kmguol.com/mingshan/guangdong/guifengshan/38431.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特惠线路,在这里!

旅游攻略

点击这里【预订3折机票】好便宜啊!

最新资讯

站内导航

旅游相关: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莲花山天露山五桂山台山北峰山深圳梧桐山北岭山东莞观音山塘朗山梧桐山深圳南山鼎湖山圭峰山龙川霍山飞霞山白云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

关于我们补充协议昆明国际旅行社客服电话预订方式监督投诉合同样本人才招聘旅游资质
签订合同预订咨询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