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山 > 甘肃 > 麦积山 > > 第二十二章 麦积山传奇(1)

第二十二章 麦积山传奇(1)

http://www.kmguol.com    2015-10-30 15:29     昆明国旅     字体:

第二十二章 麦积山传奇(1)

Sun Mar 31 10:05:55 CST 2013

  第二十二章 麦积山传奇(1)
  麦积山坐落于“陇上江南”天水,以烟雨麦积、绝壁佛国闻名于世。一面绝壁上静立着千余座佛像,北魏的刀枪铁骑,隋唐的温婉笑容,两宋的衣袂飘飞,历史在石壁上停留。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时期。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车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玉堂闲话》和《秦州志》中描写为: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被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最初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五胡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时期,始修凿石窟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麦积山石窟的由来
  麦积山,是小陇山山脉中一座很奇特的山。它是一个独峰,山形象一个大麦垛,山体是赭红色的沙砾岩。在它的绝壁上,不仅有大大小小几千座洞窟佛像,而且修建的凌空栈道更是攀缘曲折。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在这万仞绝壁上,凿出洞窟,塑进佛像,架起栈道的呢?这一直以来都是个谜。关于麦积山石窟的修建,在当地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麦积山附近的山谷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共有三口人,父亲、母亲和儿子。父亲是一个能工巧匠,无论是盖房造屋,还是雕石刻木,都样样精通。母亲和父亲一样,也十分爱好木石建筑,本事与丈夫不相上下。夫妇俩就这一个儿子,在百般疼爱的同时,更是将各自的手艺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他。儿子也非常聪明,一学就会,而且本领大大的超过了他的父母,对铁、石、木、画无所不通。
  渐渐地,儿子长大成人,老两口的头发也花白了。一天,父亲把儿子叫到身边说:“我学艺将近四十年了,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凭这一身本领给后世子孙留下点什么,也不枉来人世一趟。咱们这里有三处地方非常奇特,一处叫麦积崖,那是一座独峰,在它的悬崖绝壁上开凿石窟是最好不过。一处叫仙人崖,那是五座山峰,东、南、西、北四山环抱中间一峰,好似一朵盛开的鲜花。西峰下还有天然石穴,可容纳万人,也是个修建庙宇的好地方。还有一处叫石门,那里峰峦奇秀,林木荫郁,山间常有云雾萦绕,似仙境一般。从那里建造亭台楼阁,留给后人游览赏玩,也是功德一件。”
  儿子看着父亲,点了点头说:“父亲,您的想法我明白,您是想把这三个地方都开凿建造出来。”可父亲又叹了口气,说:“我只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啊!”母亲最了解父亲的心思了,她听到这话,走过来说:“别担心,老头子,我们三个人一人开凿一处,不就快得多了吗?”他们听后,都觉着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就用抽签决定各自修建的地方,并签下契约保证如期完工。
  抽签结果是,父亲修建石门,母亲修建仙人崖,儿子修建麦积山。他们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带上工具出发了。
  儿子来到麦积山脚下,抬头望去,山高万仞,绝壁森森。从这上面刻浮雕、凿洞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想,自己总算可以好好施展一下拳脚了。正想得高兴,忽然他意识到,自己没法在这万丈悬崖上施工。这一个问题可难倒了他,他日思夜想,怎么也找不出办法来。
  这天,他又在冥思苦想,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种奇怪的鸟叫声。仔细听来,仿佛在唱:“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这一下使他茅塞顿开,他高兴地冲着群山大喊:“我找到修建麦积山的方法了!”
  他明白这一定是上天有意帮他,所以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的日子,他不辞辛苦,连着砍完了整个南山的木头,把它们顺着山脚一层层堆积起来,终于堆到了他想要的高度。然后,他站在木头堆上,开洞窟、塑佛像、架栈道。修好一层洞窟,架一层栈道,便拆一层的木头。
  他没日没夜的干着,完全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开出的洞窟,大大小小有几千余座。塑好的佛像,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架起的栈道,凌空而上,攀缘曲折。但就在他还在忘我地创作时,他的父母已经如期完成了修建石门、仙人崖的工作。
  父亲看儿子到了约定日期,还没有回来,心想:我们都是修建好几座山,而他就修建一座山,还没有修完。一定是他害怕吃苦,不努力干活,而耽误了工期。想到这儿,父亲非常生气,决定等儿子回来后好好教训他。
  这天,儿子终于修完了麦积山。他不顾满身的疲惫,一心喜悦地回家拜见二老,汇报他的成功。可到了家,父亲一见他,就开口大骂。说他误了工期,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他们辛辛苦苦就培养了这样一个不争气的东西。儿子不服,但父亲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父亲越说越气,又看到儿子脸上丝毫没有任何悔意,一时间失去理智,竟一挥手,用手里的斧子砍死了儿子等老伴闻声从外面赶来的时候,儿子已经倒在血泊之中。 当父亲恢复了理智,又看到儿子建好的,如此奇妙、如此完美的麦积山后,心里追悔莫及,到儿子的坟前痛哭了一场。
  后来,他们一家三口修建的地方,都成了人们游览拜佛的胜地。而其中以麦积山最为有名。由于他们一家人造福人类、功德无量,据说他们死后,都变成了佛。而麦积山东崖上三尊十几米高的摩崖大像,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他们三人而造的。
  麦积山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四月初八麦积山庙会,一县官也来朝会,上至七佛阁,见游者望着甩向牛儿堂的大铁链无人敢过,便当众逞能,抓住铁链,双脚一蹬,果然甩到了牛儿堂。由于过度紧张,县官顿觉天旋地转,再不敢从牛儿堂甩回了。随行者急请石匠,凿开一个曲折不直的小洞,县官才爬了过来。小洞后取名“小有洞天”。
  古时候,有个乐办公益事业之家,夫妻俩和一个儿子,均技艺高超,吃苦能干。全家决定在风景秀丽的山林深处修建宏大的寺庙。经过勘测后决定,老汉修麦积山,老婆修仙人崖,儿子修石门山,约定一月内完工。
  儿子正当年轻有为,到石门山后,除白天加紧修建外,晚上又借助石门夜月加班,只半个月就修成了。老婆修的仙人崖,借助仙人送灯的亮火,日夜施工,提前完成。惟麦积山因阴雨连绵,烟雾笼罩,20天过去了,连一半也没完成。老汉心情不快,想去另两个地方看看。
  老汉走到一个山沟里,见儿子睡在一块石板上。原来儿子想看看父母,途径沟边的石板上休息时睡着了。老汉不明实情,以为儿子不去修山,而在外边偷懒,加之心情烦闷,一怒之下,夺过正在路过的樵夫手里的砍刀,将儿子杀了,离开沟边行走间,又见老婆提着一个大饭罐走来。一见面老婆就夸儿子能干,已提前修成了石门山。老汉听了大惊,问明石门山修建情况,才知冤杀了儿子。老婆听说儿子被杀,大怒,顺手将饭罐照老汉脸上打去。老汉后悔莫及,在沟边大哭一场。现今麦积乡后川村杀人沟传为老汉误杀儿子处,杀人沟石头上有道道红色花纹,传说是儿子血染的。现今街子乡杨河村的道悔沟,是老汉痛悔大哭的地方。
  麦积山石窟中,牛儿堂有头头朝西南卧倒的小牛犊,称“金蹄银角牛犊儿”。
  有一年的四月初八麦积山过会,周围男女老少,犹如海潮般齐集麦积山。人潮惊动了卧牛山的大母牛。原来距麦积山以西五六十里外的卧牛山,是头头朝东卧倒的大母牛,正是牛犊儿的母亲。大母牛怕伤着牛犊,便朝麦积山吼叫。牛犊听到声音,挣扎着起来要走。牛犊一动,牛儿堂上面窟顶崩塌,天花板纷纷坠地。整个山体也晃动起来,游人乱作一团。佛祖见状,急令金刚武士把牛犊缚住。站在旁边的一名金刚领命,急蹬上牛背,用力一踏,牛犊再起不来了。
  从此,金刚就永远站在了牛犊背上。至今还有歌谣说:“卧牛山,麦积山,两山虽远山对山;大牛卧到卧牛山,神牛还在麦积山。”
  麦积山三尊大佛的传说
  麦积山东崖有三尊高大的佛像,他们慈祥、雄伟、端庄,造型优美,挺立在悬崖上,关于这三尊大佛,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令人悲叹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家三口,居住在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树木苍翠,溪水潺潺的陇南山林中,父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艺人,木头、石头等在他手里,都能雕刻成小猫、小狗、荷花、牡丹、松鹤鹿图,至于盖造房屋,手艺更是远近闻名。他的妻子非常贤惠,和他一样也是一名有名的艺人。夫妻俩只有一个儿子,待如掌上明珠,这孩子十分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只要眼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手里都能做得出来,长大后,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对铁、石、木、画无所不精,名气也慢慢大起来。
  光阴过得飞快,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已满头白发,母亲也两鬓银丝。一天,父亲把老伴和儿子叫道跟前,说:“儿啊!你爹从幼年学艺,一晃眼黄土埋到脖子底下了,再不给后世做些有益的事,这一身本事不是白学吗?你看我们家附近有三处地方,一处是独一峰,山势奇特,像个大麦垛子,人都叫它麦积崖。山的南面,悬崖百仞,有五座山峰,排列得象盛开的莲花,中间一峰叫献珠山,好像花蕊,东、南、西、北四山环抱呈众星捧月之势。更奇的是东、西、南三座山峰,像一个庞大的屋檐,下面能藏千军万马,永世不遭风雨侵蚀,石岩下,山头上,可以修建庙宇。再向东北三十里,也有五个山头,高峻险要,雄伟壮丽,山上草深林密,树木穿天,传说远古时候,正面山峰的绝壁上有个石门,石门里面有亭台楼阁,水榭回廊,别有洞天。只有得到一把石钥匙,才能进去,因为没有钥匙,从来也没人能够进去,但是,这里的顶峰,山豁口建寺院,立楼阁亭台,是再好不过的了。”父亲说着捋了捋雪白的胡子,叹了口气说:“我想把这三个地方开凿建造起来,留给后人游览,也不枉为人一世,只是工程浩大,力不从心,更怕工期太长,我已是风烛残年的人了,看 不到那一天,徒增悲伤啊!”
  母亲望着丈夫,急切道:“你说的很对,我琢磨着,我们一家三口人,都是有名的工匠,何不各人分管一处,限定时间,同时完工,这不就给留下个纪念!也了结我们一家多年来的夙愿。”母亲一提,大家都说是个好办法,父亲又怕各自不能按时完工,让每个人都写了文约,然后抽签决定各自的修建地,通过抽签,儿子是麦积山,父亲是石门,母亲是仙人崖,便奔赴各自地点,开始动工建造去了。
  不说父亲、母亲在石门和仙人崖的工程有多艰巨,单说儿子来到麦积山,远远眺望,啊!好一座奇峰,上大下小,突兀崛起,真像个高耸入云的麦垛,山体是赭红色的砂砾岩,在苍翠的松柏映衬下,好像镶嵌在万绿丛中的红宝石。
  在飞鸟难停的绝崖上,怎么施工呢?这天晚上,他想来想去,无计可施,正要朦朦胧胧的睡去,忽然,听到有鸟叫的声音:“咕叽咕咕叽,咕叽咕咕叽。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他高兴的跳起来,再也睡不着了,第二天一早,就拿上斧子上山了。
  他爬了七七四十九座山头,翻了九九八十一道山岭,跨过三百三十三条河水,扛来了九百九十九万根木头,顺着山脚堆积起来,一直堆得和麦积崖一样高,他站在木头堆上凿石头,开洞窟,造佛像,架栈道,修好一层洞窟,架一层栈道,拆一层木头,他废寝忘食,夏天火一样的太阳晒得脊背油光发黑,汗水流成了河;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点在脸上、手上,手冻裂了、脸冻裂了,也不停歇,就这样,他在崖壁上凿满了洞窟,架满了栈道,还把大大小小的佛像塑了进去。
  聪明又勤快的儿子修好麦积山后,掐指一算,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可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乐不可支的哼着小曲,大步流星的朝山下走去,决意到仙人崖和石门山给父母去帮忙,他走进麦积山后川的山沟,这时初秋的太阳暖洋洋地照耀着,一丝倦意向他袭来,他想歇歇脚再走,正巧发现身旁有一块高大光滑的石头,甚是干净,就躺了上去,他本想稍作歇息,可连日来不分白天与黑夜的苦干,累垮了身子,一躺下就“呼呼”地睡着了。
  却说修石门山的父亲到石门后,勤苦用功,晚上又有石门夜月点亮帮他,也提前一天修好了石门山,他心里美滋滋的,决意到麦积山和仙人崖看看儿子和老伴修好了没有。他走进麦积山后川的山沟,看见石头上躺着一个人,上前一看,嗨!原是自己的儿子在这儿睡大觉,这下可把老汉气坏了,心想:这样大好的时光不去修山,却在这里睡大觉!一气之下,竟然失去了理智,将旁边一个柴夫的山刀要来,一刀杀了儿子……这就是现在麦积山后川村杀人沟的传说,如今,杀人沟那块高大光滑的石头还横在原地,石头四周有一道道血色石纹,相传就是儿子的血染成的。
  父亲杀死了儿子,便亲自到麦积山查看。当他来到山下一看,大吃一惊,哎呀!万万没有想到工程是如此艰巨宏大,悬崖绝壁上,新开的石窟密如蜂房,大大小小,参差有致;东崖的几处崖阁,远远一看,屋檐廊柱,斗拱花础,无比辉煌;栈道一层又一层,攀援曲折,直插云霄;洞窟内,更是金碧辉煌,耀眼夺目。顶上四壁绘满壁画,龛内龛外的塑像,神态各异,光彩照人。父亲看到这些,心如刀割,他发疯似的向仙人崖跑去,他翻山越岭,走到一条沟口,碰见老伴提着饭罐正向麦积山走来,原来老伴修的仙人崖,白天加班加点,晚上借助仙人送灯的亮光,夜以继日,也提前一天修建完工,她给老伴和儿子做好了饭,正往来送,看见老伴疯疯癫癫,忙问原因,当她听到儿子被丈夫错杀,肝肠寸断,顺手把提的饭罐向老汉脸上打去,把老伴的右脸也打破了。老两口悲痛欲绝,撕肝裂肺的大哭起来。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叫后悔沟,也就是今天街子乡的倒悔沟。
  又过了多少年,人们为了怀念他们三人修建石门、仙人崖、麦积山的功绩,便在麦积山的东崖修了这十几米高的石胎泥塑摩崖大像。传说他们三人后来都成了佛,中间一尊大佛的右脸是破的,那就是老汉错杀儿子后,老伴给打烂的。
  牛儿堂凿洞的传说
  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四月初八麦积山庙会,一县官也来朝会,上至七佛阁,见游者望着甩向牛儿堂的大铁链无人敢过,便当众逞能,抓住铁链,双脚一蹬,果然甩到了牛儿堂。由于过度紧张,县官顿觉天旋地转,再不敢从牛儿堂甩回了。随行者急请石匠,凿开一个曲折不直的小洞,县官才爬了过来。小洞后取名“小有洞天”。
  麦积山天水郡得名的说
  水早期名称叫上圭,上圭是由春秋时圭县演变而来的。“天水”是当地历史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最早始于汉武帝三年。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3000年前,天水“山水秀丽,林木密茂”。秦末汉初这里,连年干旱,繁华,富饶的上圭县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一夜红光闪耀,大地震动,天上河水倾泻而下,形成一湖“天水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天水井”。汉武帝得知后设郡“天水郡”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获得大捷,疆域开拓,丝路畅通,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西汉王朝把当时的陇西郡分为两郡。有一天,汉武帝听到了“天河注水”的传说,十分高兴,下旨在上湖旁边,筑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设在这里,名曰“天水郡”,天水得名,传说由此而来。(秦灭六国,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天水地区为当时陇西郡成纪之地。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经甘肃省东部地区,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陇西郡天下李氏故里。)。天水别称秦州。秦的来源,是由种植禾(即毛谷)而来的。西周时,孝王“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给伯益之子非子,始叫“秦地”。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秦国的开端。天水是“秦”的发祥地。唐盛世时,秦州是我国西去长安的一大重镇,被称为“千秋聚散地”。唐玄奘西去取经,曾“过秦州,停一宿”。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弃官,挟家带小,赴秦州避乱。天水另一古称“成纪”。成纪得名与传说中伏羲氏有关。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 这里是女娲、伏羲、轩辕、神农、秦始皇、李广、姜维、李白等名人的故乡
  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略阳城、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八卦城之名与伏羲画八卦有密切联系。八卦城为八卦形,城池面积为210亩,城墙高六丈。道光十年(1837),因北山崩垮,山逼清水河,水逼其城,历年受河水侵袭,其城一半被水冲毁,仅存一半。故后人又称“半个城”。清道光十七年,秦安知县严长宦护其城,5令民众筑河堤,挖河道改水归故道。解放后,八卦城城墙经城内居民历年取土被毁,现仅存长约30米,宽8米,高10米的城墙一段。
  麦积山,俗名麦积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高142米,距天水火车站30公里。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可见烟雨之撩人。登上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如诗如画,满目生碧,气势磅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可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它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脱落,但泥塑基本完好,有的泥质如新,坚如烧陶,可见古代艺术匠师们制泥技艺之高超。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不论足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不愧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天水故事多
  “天水”之名,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过去繁华富饶的上邽变得荒凉异常,民不聊生。传说,一天夜里,地面突然裂开一条大缝,天上有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名曰“天水湖”,这里又重现了往日生机。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
  天水古称成纪,得名与传说中的伏羲氏有关,传说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龙的故乡。《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天水别称秦州,是“秦”的发祥地。古时,因地势开阔、水草丰美,居住在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养马有功,曾得到舜的封土,并赐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又因养马有功,周孝王不仅让他继承“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地”(即今清水、张川一带)。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
  这里历史悠久,历代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伏羲庙、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拜祖的场所;大家熟知的“马谡失街亭”、姜维三战小陇山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天水。
  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的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险峻的洞窟著称于世。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石窟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
  天水发现过三万八千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武山人”,大量史前时代的遗址,其密度之高,全国罕见。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距今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在此延续了三千年。天水曾出土过中国最早的彩陶、绘画、雕塑、符号(文字的源头之一)、礼器、地图、纸张、毛笔、木尺、小说、音乐文献等实物。考古学和文献也证实,天水既是我国农业、畜牧业、建筑、纺织、养蜂等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发源地之一。
  天水堪称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天水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他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历史上,天水处在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后形成茶马古道)的交会点上。其传统建筑、语言风俗、地方饮食、民间歌舞、民间武术以及产业结构等都带有东西过渡和南北交融的特点,在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归入中华文化的洪流。
  在这块大地上,曾诞生过无数的名人,也曾有无数的名人旅居天水。李广、赵充国、赵壹、诸葛亮、庾信、玄奘、杜甫、李白、吴玠兄弟、宋婉、谭嗣同、邓宝珊等,他们留下的功业和诗文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在此留下“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的咏叹;杜甫更有“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的多重感受;而谭嗣同,这位少年时曾随父来过天水的戊戌君子,多年以后更是深情地写下了“春烟淡淡暗离愁,雨后山光冷似秋。楚树边云四千里,梦魂飞不到秦州”的诗句。无论是哪一位作者,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的天水留给他们的都是清静圣洁的印象。
  天水居民皮肤多白嫩,有“天水白娃娃”的说法。这归功于飞翠流玉的马跑泉,珠帘垂挂的菩萨泉,寒彻沁人的八卦泉,鱼随泉涌的神鱼泉……这些泉水水质甜美,四季不断,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
  麦积山历史文化
  历史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曾请庚信为他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四年,秦州使在麦积山顶修建高9.4米的七级宝塔一座,相传为阿育王 84000宝塔之一。至今宝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顶,不过只存五级,并系近年重修。
  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194 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文化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 宗教
  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二、 艺术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
  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象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磐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建筑艺术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麦积山、仙人崖、石门山传说
  古时候,有个乐办公益事业之家,夫妻俩和一个儿子,均技艺高超,吃苦能干。全家决定在风景秀丽的山林深处修建宏大的寺庙。经过勘测后决定,老汉修麦积山,老婆修仙人崖,儿子修石门山,约定一月内完工。儿子正当年轻有为,到石门山后,除白天加紧修建外,晚上又借助石门夜月加班,只半个月就修成了。老婆修的仙人崖,借助仙人送灯的亮火,日夜施工,提前完成。惟麦积山因阴雨连绵,烟雾笼罩,20天过去了,连一半也没完成。老 汉心情不快,想去另两个地方看看。老汉走到一个山沟里,见儿子睡在一块石板上。原来儿子想看看父母,途径沟边的石板上休息时睡着了。老汉不明实情,以为儿子不去修山,而在外边偷懒,加之心情烦闷,一怒之下,夺过正在路过的樵夫手里的砍刀,将儿子杀了,离开沟边行走间,又见老婆提着一个大饭罐走来。一见面老婆就夸儿子能干,已提前修成了石门山。老汉听了大惊,问明石门山修建情况,才知冤杀了儿子。老婆听说儿子被杀,大怒,顺手将饭罐照老汉脸上打去。老汉后悔莫及,在沟边大哭一场。现今麦积乡后川村杀人沟传为老汉误杀儿子处,杀人沟石头上有道道红色花纹,传说是儿子血染的。现今街子乡杨河村的道悔沟,是老汉痛悔大哭的地方。
  麦积山牛犊儿传说
  麦积山石窟中,牛儿堂有头头朝西南卧倒的小牛犊,称“金蹄银角牛犊儿”。有一年的四月初八麦积山过会,周围男女老少,犹如海潮般齐集麦积山。人潮惊动了卧牛山的大母牛。原来距麦积山以西五六十里外的卧牛山,是头头朝东卧倒的大母牛,正是牛犊儿的母亲。大母牛怕伤着牛犊,便朝麦积山吼叫。牛犊听到声音,挣扎着起来要走。牛犊一动,牛儿堂上面窟顶崩塌,天花板纷纷坠地。整个山体也晃动起来,游人乱作一团。佛祖见状,急令金刚武士把牛犊缚住。站在旁边的一名金刚领命,急蹬上牛背,用力一踏,牛犊再起不来了。从此,金刚就永远站在了牛犊背上。至今还有歌谣说:“卧牛山,麦积山,两山虽远山对山;大牛卧到卧牛山,神牛还在麦积山。”
  麦积山的民俗风情
  “浴佛节”朝拜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有瑞应寺、灵应寺、蛟龙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最为有名。
  这一天,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灵应寺等佛教圣地迎来成千上万的香客、信徒,祈福朝拜,场面蔚为壮观。
  乡村秧歌
  乡村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多以打击乐伴奏或以民间小乐队伴奏,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台、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蜡花、打虎、火龙等。每年春节或节庆期间,景区乡村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非常热闹。
  秦腔表演
  秦腔是流行于陕、甘、宁一带的地方剧种之一。天水人爱看秦腔,听秦腔甚至还能吼两句秦腔。每逢节庆或景区乡村举办神会,都会请地方秦剧团或由秦腔爱好者举办秦腔表演,给游客增加秦地风情.
  张川花儿
  “花儿”是张家川县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范围遍及全县,内容丰富多彩,多为向往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婚姻的情歌,表现爱情的美好和对爱情的忠贞。或歌唱爱情欢乐,或倾诉相思之苦。表现爱情大胆、热烈,情真意切,语言质朴率真,具有朴素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味。其表现形式或由一人唱,或由男女对唱。
  秦安老调
  秦安老调,民间俗称小曲,始于明而盛行于清, 有花调和老调之分。花调的曲调风格仍保留了“眉户”调的基本面貌,故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老调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宽广纯厚,韵脚幽雅细腻,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多为蜡花舞的伴奏曲,被誉为“含苞待放的戏曲新花”。
  伏羲庙的传说
  天水伏羲庙是祭祀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庙宇。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是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新建太昊宫门坊记》石碑记载,当时太昊宫已初具规模。《明史.礼志》载,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巡按御史冯时雄 奏请“立伏羲庙于秦州”,距今已有五百余年。
  伏羲庙原占地一万二千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东西朝房、廊、亭对称。其中矗立的先天、太极两座大殿,是我国明代木构架建筑的精品。殿内彩塑伏羲像一尊,身披树叶威仪古朴。藻井绘六十四卦及河图。整个建筑艺术高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庙区碑廊保存有明、清碑十七通,有名匾十面,是考证伏羲庙沿革的重要记载。庙内古柏三十七株,千年古槐一株,苍劲挺拔,古趣盎然。
  一、“羲皇故里”——天水
  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中的伏羲,诞生于天水。伏羲为三皇之首,风姓,其母华胥氏。史载:“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即今秦安、秦城一带。后徙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死后葬南郡,说明天水是名符其实的“羲皇故里”。
  二、人文初祖的杰出贡献与中华文明的曙光
  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8 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造书契即以符号来代替先民用结绳以记事;以俪皮为礼,改革了古代婚姻制度;结网罟、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同时伏羲与女娲共同发明琴瑟,创作乐曲,以用于礼仪、宗教、占卜、巫术等活动。此外,伏羲还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日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祸福,以测吉凶;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玉泉观的传说
  玉泉观位于天水城北天靖山麓,临涧跨桥,依山建造。殿宇宏伟,古柏苍劲,悬崖幽涧,林壑秀美,历史悠久,历来为天水游览胜地,并以“玉泉仙洞”的美誉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东汉顺帝时,道教形成。时玉泉观有一位号铁马大仙的庐真人在修行,《直隶秦州新志》有记。中晚唐时,玉泉现有殿宇并称“观”,时称“北山观”。
  吕岩(洞宾)曾到北山观住过月余,有《秦州北山观留诗》一首:
  石池清水是吾心,刚被桃花影倒沉。
  一到圭阝山宫阀内,销闲澄虑七弦琴。
  吕岩是在咸通(860—874年)中,举进士不第。
  64岁时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的。说明中晚唐时玉泉现有殿宇并已称“观”。
  玉泉观内现生长的古柏近50株,其中数株经国家古树研究专家1987年测定,已有1300年左右的生长史。当在唐代早、中期。
  唐代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得到李唐王朝的扶植和崇奉,时被称为道教教主的老子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当时道教官观遍及全国。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行幸泰山祭祀昊天上帝后,下诏全国各州设设一寺一观。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再次下诏全国各州建立道观。秦州地当州治,定当奉诏。
  据理推知,玉泉观约建于唐代早期,约在683年以前。初建规模不大,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秦州地大震,“廨宇及居人庐舍悉崩毁”,观宇建筑遭毁坏。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唐玄宗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老子)庙一所”。观宇又得以修复。
  宋代时,真宗赵恒在全国大建官观。大中样符元年(公元1008年),“话天下官观陵庙,各在地志,功及生民者,并加崇饰”;“话天下并建天庆观”。宋人张邦基撰《墨庄漫录》中述及“秦州天庆观”一事。可知当时玉泉观称“天庆观”。
  南宋时,州城两陷于金,宋金在秦州几次拉锯战,州城遭劫。道观经兵燹毁记。到宋末,观宇毁坏几乎无存。
  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徒裔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静,遂幽居修道。因感“羲皇生于本土”,萌生建观之念。经数岁竭财助力,终于“至元丙子(1276年)起太上殿,事之以五祖七真。至元已丑(1289年)建玉皇殿,事之以风后牧伯”。相继建起泉亭、道院、厨库等。当时,树绕泉亭,据楹蔽映,如在画图,观因境胜,名日“玉泉”。初具道观规模。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一次七级地震袭击秦州,“移山涅谷,陷没庐舍”观宇再遭毁坏。
  明代初期,重修观宇。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秦州知州傅鼐撰《重修文昌词记》碑文追述:“天朝列圣相承,司州牧者于此建道正司,北建三清殿五柜楹,东建真武长生,西建文昌救苦殿各三间”。将原“太上殿”更名为“三清殿”‘,此后经嘉靖、万历、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20余次修复扩建,玉泉观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落。殿字亭桥,楼阁洞坊均依山就势,精巧地分布于岗峦溪涧之上。以“玉泉仙隐”而著称于陇上。
  自清末以后近八十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残存建筑大都倾斜,岌岌可危,濒临坍塌。
  1981年7月起,当地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余,重修、维修古建筑40座,2100余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o
  1981年12月,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玉泉观“天水市文物保护单位”。辟为“天水市玉泉观公园正式开放。1985年初恢复了宗教活动。近几年来驻观道士主持先后重修了三清殿,灵官殿等建筑座。1998年底,玉泉观除周、托公祠外的大部分建筑均得以修复,古观焕然一新。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

  • 关注微信公众号“17K小说” (微信号wap_17K),《山川传奇》最新章节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 连续签到即可获得免费阅读特权;更多精彩活动敬请关注!
  • 标签:

     麦积山海拔麦积山海拔多少麦积山海拔高度

    (更多云南旅游新闻请关注昆明旅游官网:admin)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云南国旅旅游网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1844838059即时清除!
    ------分隔线----------------------------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第二十二章 麦积山传奇(1)http://www.kmguol.com/mingshan/gansu/maijishan/38992.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特惠线路,在这里!

    旅游攻略

    点击这里【预订3折机票】好便宜啊!

    最新资讯

    站内导航

    旅游相关:麦积山大香山马鬃山岷山崆峒山鸣沙山兴隆山卦台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

    关于我们补充协议昆明国际旅行社客服电话预订方式监督投诉合同样本人才招聘旅游资质
    签订合同预订咨询联系我们